淡季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三百一十九、和声(3 / 5)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领袖欧阳修,改革家王安石,文学家三苏之一苏辙,发明家沈括个个都大名鼎鼎,如雷贯耳,可以说宋国把自己的精英都派去了。可见宋国对和约的重视。

我们可以从这些出使辽国的人的眼里看出他们对和约抱有的态度。

王安石是一个眼光独到的政治家,或许最能代表出使者的声音,他在《澶州诗》里这样写道:

去都二百四十里,河流中间两城峙。

南城草木不受兵,北城楼橹如边城。

城中老人为予语,契丹此地经抄掳。

黄屋亲乘矢石间。胡马欲踏河冰渡。

天发一矢胡无酋,河冰亦破沙水流。

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

诗中写得明白,对和约十分肯定,老百姓非常喜欢和拥护,百余年来,老百姓安享太平,安居乐业。

王安石自然看得明白,两国和平利国利民。对欢盟至今感到高兴,

欧阳修有一首诗也写出了他对和约的肯定,录如下:

家世为也边户,年年常备胡。

儿童习鞍马,妇女能挽弧。

胡尘朝夕起,虎骑蔑如无。

邂逅辄相射,杀伤两常俱。

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

虽云免战斗,两地供赋租。

将吏戒生事,庙堂为远图。

身居界河上,不敢界河渔。

为什么不敢在界河里捕鱼?这说明官府和百姓对和平的重视,宁可自己苦一点,也要让南北两地的人民安居乐业,不引起误会,不结仇怨,共结“欢娱”。

苏辙本对契丹没有什么好感,但是到了契丹之后,态度发生了变化。“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年年相送桑亁上,欲话白沟一惆怅。”久安和好又岂止中原?和平的愿望不仅仅只有契丹人,它是天下人的愿望。

李纲一向被认为是抗金的坚决的主战派,那么,这个主战派是怎样看待澶州会盟的?他写了一首《喜迁莺·真宗幸澶州》。这首词写于金兵南下之时,是宋国惨遭蹂躏之际,社稷有倒悬之急,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我们来看看他在词中写了一些什么?

边城寒早,恣骄虏。

远牧甘泉丰草。

铁马嘶风,毡裘零雪,坐使一方云扰。

庙堂折冲无策,欲幸坤维江表。

叱群议,赖寇公力挽,亲行天讨。

缥缈。

銮辂动,霓旌龙旆,遥指澶州道。

日照金戈,云随黄伞,径渡大河清晓。

六军万姓呼舞,箭发敌酋难保。

虏情慑,誓书来,从此年年修好。

可以看出李纲对年年修好是非常渴望的。他虽然力主抗金,但是心中对和平的热爱,对澶州会盟的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他也希望像寇准一样“叱群议”,以战促和,从此年年修好。

作为国家统治者,一般都有开疆拓土的雄心壮志,但是,我们从他们对待和约的态度可以看出,那一纸和约的重要性。

我们不看别的,当宋真宗晏驾的消息传到契丹,辽圣宗耶律隆绪十分悲痛,举国哀悼,这足以说明和约辽圣宗对和约的重视,说明和约给契丹带来了好处。

耶律隆绪是一个好战分子,东征高丽,西讨党项,披坚执锐,身先士卒。但是,自从澶州会盟之后,他再没有发动侵宋战争,并且约束子孙,要遵守和约,不要侵略宋国。辽国直到灭亡都遵守他的遗训,没有越过白沟河一步。难道仅仅那点岁币就能满足他的贪心?显然不是,是和平带来的安宁和发展,让他看到了好处。所以,当他听到宋真宗驾崩的消息时,自然对这位亲手缔结和平的人,感到惋惜和痛心,他心里或许还在担心宋真宗的继任者毁破坏和平,担心辽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