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因县令或地方官吏的私利而走样。
桓范与袁徽各带十名刺奸,四处前往各县视察。刺奸,乃是当时朝廷特有的一类执法人员,他们职责特殊,不仅要查办地方上的贪腐和不法行为,还要防范地方官员在征兵过程中的滥权行径。桓范与袁徽深知,当前的征兵任务关系魏郡的生死存亡,若不加以严密监管,极易引发民怨与社会动荡。因此,他们一路马不停蹄,奔波在各县之间,竭力查处一切滥用职权、强行征兵的行为。
在一座名为金城县的小镇,桓范与袁徽到达时正巧碰上了县令的紧急征兵行动。金城县地处魏郡的边陲,战火已渐渐逼近,百姓生活困顿。尽管征兵令已经发下,但当地县令却有些过火,明显带着逼迫的成分,私下拉拢了不少手下,强迫当地百姓参军,有些人甚至未曾得到正式征召通知,就被抓走送往军营。
桓范与袁徽迅速将这一情况掌握,并立即开始调查。在街头,他们遇见了正在排队登记的百姓,也遇见了一些愤怒的民众。许多人因为被逼参军而满脸愤恨,但却又不敢发声。两人立刻进行了干预,调阅了相关文书,找到了证据,确认了县令确实有强行征兵之事。虽然他们的手下并没有执法权直接处置这些地方官员,但他们依然决定迅速上报,杜绝事态的蔓延。
“这件事我们不能轻易处理,”桓范在袁徽耳边低声说道,“我们没有权力直接拿下县令,但必须报告上级,避免事态恶化。”袁徽点了点头,眼神坚定,“此事一旦传开,魏郡必定会动荡不安。我们必须立刻上报孙原,不能让这些地方官员肆意妄为。”
两人商议后,决定立即派人将情况上报孙原,并在报告中详细描述了金城县县令的强征行为以及相关证据。与此同时,他们也下令暂时停止所有强行征兵的行动,确保百姓不再受到不公正待遇。
当他们赶回魏郡时,孙原已亲自接待了他们的报告。看完两人带回来的情况后,孙原脸色阴沉,知道如果这一事件不及时处理,势必会引发更大规模的民怨和动荡。他决定立即下令各地严查类似行为,并派遣其他督察前往金城县,查清真相,以示惩戒。
然而,县令的处置权并不在孙原手中。尽管他已要求严查,但对地方官员的处理仍需经过上级的审批。在孙原下令后,金城县的强征行为虽然暂时停止,但所有的事宜仍需上报给更高层级的朝廷和地方主管部门,以防止更多的乱象滋生。
继续阅读
随着这些事件的逐步曝光,魏郡内部关于征兵的争议愈加激烈。尽管桓范与袁徽的迅速处理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但仍旧无法完全消除百姓心中的恐惧和不满。许多百姓在投身战场的同时,也在心中埋下了对地方官员的不信任,甚至对于未来的战事充满了恐惧——他们既要面对日益逼近的黄巾军,也要小心自己是否会再次被迫参与到这场没有尽头的战争中。
然而,孙原的目的并未改变,他仍旧在为魏郡的存亡而努力。随着时间推移,士兵们渐渐走到前线,而那些曾因强征而不满的百姓,也开始明白,投身战场或许成了他们唯一能控制自己命运的方式。
魏郡的存亡与这群流民息息相关。此次征兵,虽然以魏郡本地的青壮为主,但流民中的壮年男子也被列为征召对象。由于家园被毁,他们无处可归,战争使得他们早已失去了生存的依托,许多人在绝望中被迫投身于这场关乎生死的战斗。对于他们而言,战场或许是唯一的希望,因为只有通过加入军队,他们才能得到一线生机,或许还能从战斗中找到重建家园的机会。
孙原深知,魏郡的未来寄托在这些新兵身上。然而,这支由流民组成的军队,缺乏战斗经验,许多人甚至连基本的武器都不熟悉,如何将这些散漫的民众组成一支能在战场上有所作为的队伍,是他面临的最大挑战。如何挑选出合适的士兵,如何训练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