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子学三论及批判(上)(2 / 5)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中国文化环境中长大的,都应该听过我引述的很多东西,我今天就尝试按这个标准去讲。

有一年春晚,蔡明演了一个节目,不论别人说什么,她都一直追问“为什么呢?”

蔡明是个喜剧演员,但是在思想史上真有这么一个人,叫苏格拉底,每个人习以为常的、坚信的知识,他都要问为什么?

那么有没有人回答过这种问题?或者说有没有人能回答这种问题?后来有一个人叫笛卡尔,他就这么做了。

从无到有构建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而且有非常明确的逻辑过程,我们首先能想到谁?如果要举一个例子,最著名的就是笛卡尔。

笛卡尔是怎么回答这种问题的呢?他用了一种方法,叫意识还原法。

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它的过程。首先是质疑,我么所拥有知识是否可靠?从上帝的存在到崇高的美德,再到人世间的法律,还有我们习以为常的认识,都是可以被质疑的。

那么一层层质疑到最后,哪怕所有事物都可以质疑,只有“我在质疑”这件事本身是无可质疑的。这就是那句著名的“我思即我在”。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的形而上学第一原理。

笛卡尔的形而上学第二原理,外部世界是存在的。因为根据他的逻辑,既然“我在质疑这件事”最终可以确定,那么质疑对象就应该存在。

笛卡尔的形而上学第三原理,上帝是存在的。因为按照他的逻辑,既然外部世界存在,它又不是我创造的,那么必然存在一个造物主。

笛卡尔讲的上帝,其实就是哲学意义上的上帝了……他这套哲学体系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内容,介绍这些,主要是为了介绍“意识还原法”。

那么除了笛卡尔之外,还有谁回答过这样的问题?有!往前两千多年,有个人姓李名耳,人称老子。

老子的回答方式不太一样,他是直接给出了一套方法,叫归根法,其实笛卡尔运用的也是种方法。

假如我们不能判断现有的认识是否正确、是否真实,那么可以回到认识的起点,那种什么都不知道的状态。

老子对此的形容,诸如“复归与婴儿”、“如婴儿之未孩”,然后从这个起点开始构建认识体系的过程,又被称为复命知常。

笛卡尔的“意识还原法”,就是老子在二千七百多年前讲的归根法的一种运用方式,而孔子也是这么构建儒家学说的。

再提一个问题,都说老子是孔子的老师,那么老子究竟教了孔子什么东西,或者孔子究竟在老子那里学到了什么?

后世流传的典籍当中,没有具体的记载,只提到孔子曾向老子“问礼”,然后感叹老子深不可测。但实际上有没有呢,当然有,不仅有而且很具体,就是构建认识体系的方法。

孔子是怎样使用归根法的呢?如果说笛卡尔的归根法,可以被称为意识还原法,那么孔子对归根法的运用,则可称为“人性还原法”。

婴儿是一种形容,指原始的无知状态,只拥有自然的欲望,欲望就导致了需求。这并不是说像婴儿那样无法思考,正常人都拥有思考的能力,而思考的过程就在建立思想体系。

在孔子之前,儒者是称呼研究礼乐仪式的一批人,就是告诉人们一件事情应该怎么做?那么有个问题就诞生了,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

孔子当年肯定也面临了无数这样的难题,所以他决定一直追问到底。

人性还原法分三步,首先一步就是——忠。

世上所有的道德规范、律法体系,我不知道它是否正确,也不能假定它正确或者不正确,一直追问到没有任何答案的最初状态,那我还知道什么?

到最后只剩下最朴素、最自然的原始认知——我不想要什么、我想要什么。

这种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