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就要同朝为官了,不愿意轻易得罪,先留下一份香火情。
当然了,也不要指望这些能够公然收受贿赂的大臣,有多高的道德底线,若是朝堂上的风向发生变化,他们肯定是第一个出卖宋江、吴用两人的,以此表明他们对郑国的忠心。
…… ……
不提宋江、吴用两人为了招安的努力,郑国朝堂上的争论总算有了个结果,只因为前线的战况有了新的变化。
蜀国到底是压着郑国欺负了两三百年的“大国”,哪怕没有动用全力,也依旧能够压着郑国打,之前兵力不足,被郑国挡住了,可随着后方10万大军支援上来,郑国的压力就有些大了。
谨守城池,不敢出城野战,可蜀国也没有客气,调集重兵进行猛攻,同时封锁了周边的官道,不给郑国支援的机会,用这样的方式将一座座县城攻陷。
尽管每攻下一座县城,蜀军就要付出不小的伤亡代价,但他们的目的达到了,狠狠地震慑了前线的郑国大军。
前线的郑国将领,赶紧调兵,将预备队也派到了前线,加强了各个城池的防守兵力,就连一座县城都有万人大军驻扎,给蜀军的进攻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后面更精彩!
用人命去填的方式,暂时挡住了蜀军的猛攻,可郑国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前线将领连连求援,请求派出更多援军支援,否则他们守不住。
郑国君臣当然知道前线战事的重要性,可问题是他们如今哪里还有多余的兵力可以抽调。
因为薛仁贵这支匪军的缘故,留守的府军少了一半,仅有三万余人,哪怕郑国君臣孤注一掷,在国内不留一兵一卒,也只有这点兵力可以调动,对于集结了数十万大军的前线来说,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除非将驻守都城的城卫军派出去。
派出城卫军支援前线,不管大臣们如何想,郑国皇帝是第一个不答应,少了这支部队之后,偌大的都城可就只剩下1万禁卫军守卫了。
禁卫军是整个郑国最精锐、最能打的一支部队,在高额的军饷供养还有精良的装备配置下,战斗力比城卫军还要强大,可人数是他们最大的劣势,仅仅只有1万人而已。
说句不客气的,都城各个世家豢养的家丁、护院全部加起来,至少有好几万人之多,若是他们生出二心,光靠1万禁卫军根本无力镇压,能够守住皇宫就不错了。
关系到自己的皇位,郑国皇帝的心思自然也就多了起来,无论如何也不肯定把城卫军派出去。
也是因此,招安薛仁贵所部匪军的意见瞬间就占据了上风,用有些人的话来说,薛仁贵这支匪军的战斗力不差,关键是头领的能力不俗。
若是招安过来,派到前线,不但能够消除国内的隐患,也能够有力地支援前线主力,两全其美。
这一次,就算是之前那些全力反对的军方将领,也犹豫了,没有继续反对,在他们不开口的情况下,郑国朝堂很快就达成了一致,决定招安薛仁贵所部。
战事紧急,时间耽误不得,当天就有一名礼部的大臣带着圣旨还有一些赏赐,在城卫军的保护匆匆出城而去。
不过仅仅三天之后,一道消息传来,让郑国君臣上下一片哗然,他们派出去招安薛仁贵所部的使者竟然被狠狠地揍了一顿,人虽然还活着,可面子、里子却是全部丢光了,带去的赏赐也都被扣下了。
这一下,原本提议招安的大臣们,在朝堂上被军方的将领们骂了个狗血淋头,就连郑国皇帝看他们的目光也有些不善,毕竟这是损失了皇帝的威严。
出了这么档子事情之后,自然也就没有人再提什么招安了,军方将领们的围剿建议就占了上风,让好些将领扬眉吐气。
本就准备好的2万城卫军在当日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