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的喧嚣如同退潮般迅速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死寂。楚军阵营中传来隐约的金铁交鸣之声——那是鸣金收兵的信号。
当项羽那充满不甘、却又带着深深疑虑的“鸣金收兵”命令终于透过沉闷的空气传来时,城头之上,如同雕塑般屹立的高要,内心深处那根紧绷到极致的弦,终于猛地一松!一股劫后余生的虚脱感如同电流般瞬间传遍全身,几乎让他双腿发软,想要瘫坐下去。
但是,他不能!
高要的指甲死死掐入掌心,用剧烈的疼痛强迫自己维持着那副一切尽在掌握的冷峻表情。他的脊背挺得笔直,目光依旧锐利地投向城下正在缓缓后退的楚军,仿佛对敌人的撤退早已预料,甚至带着一丝不屑和嘲弄。
他知道,此刻自己任何一丝一毫的松懈、庆幸或者疲惫的神态,都可能被城下那位目光如炬的西楚霸王捕捉到!项羽只是暂时被“疑兵”所惑,并非真正退走。一旦让他看出破绽,意识到这只是一出空城计,楚军的凶猛攻势随时可能如同狂风暴雨般再度袭来!届时,阳平关将再无任何侥幸可言。
高要此刻扮演的,正是一出危险至极的空城计。这与三国时期诸葛亮在西城吓退司马懿的经典战例,在“以虚示实”的核心策略上异曲同工,但其目的和处境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诸葛亮之空城计,目的是在大军已调离、城内极度空虚的绝境下,吓阻敌军,为己方战略撤退争取时间和空间。是“走为上计”的华丽掩护。
高要之空城计,目的则是在兵力枯竭、城防濒临崩溃的绝境下,吓阻敌军,为己方坚守城池、争取喘息时间。是“绝地求生”的豪赌。
诸葛亮空城计的成功,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心理博弈的完美结合。高要在萧何的谋划下,无意中复刻了其中的精髓:
诸葛亮的空城计在于,三国鼎立,战略平衡微妙。蜀汉地险,易守难攻本身就给魏军造成了心理压力。
高要: 楚汉相争,项羽虽强但并非没有后顾之忧。阳平关本身是雄关,前几日惨烈的攻防战更给楚军留下了此关难啃的心理阴影和巨大伤亡。黑火药的天雷之威,更是将这个阴影放大到了极致。
诸葛亮,他完美利用了司马懿多疑谨慎的性格弱点。洞悉司马懿坚信“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的思维定式,故而反其道而行之,大开城门,偃旗息鼓,焚香操琴,营造出一种极不寻常的“宁静致险”的氛围。每一步都像是在说:“我有埋伏,就等你进来。”
高要: 萧何的计策同样精准打击了项羽此刻的心理状态。项羽刚遭天雷重创,军心不稳,对未知充满恐惧。夜间数千骑兵的突围,加上城头突然出现的生力军,以及高要本人死战不退、此刻又镇定自若的姿态……这一切都像是在告诉生性多疑的项羽:“我的援军已至,底气十足,正张开口袋等你来攻!” 高要的“静”与诸葛亮的“静”一样,都是一种强大的心理威慑。
诸葛亮与司马懿: 这是空城计成功最至关重要却又往往被忽略的一点。司马懿并非完全被骗,他很可能也产生了“这或许是计”的怀疑。但他有不能进城的更深层理由!正如用户所深刻分析的:曹魏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司马懿位高权重却深受曹氏宗亲猜忌。
诸葛亮的存在,是司马懿掌握兵权、维持自身地位和价值的最重要借口!。如果他在西城擒杀或击败诸葛亮,为曹魏除掉心腹大患,那他司马懿很可能立刻就会被卸磨杀驴,失去兵权,甚至性命难保。因此,对于司马懿而言,放走诸葛亮,符合他的最大政治利益。他需要诸葛亮这个对手一直存在。空城计给了他一个冠冕堂皇的退兵理由,完美掩饰了他的政治算计。
高要与项羽: 项羽这边的情况有所不同,他没有司马懿那种复杂的政治包袱,但他有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