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沿海州县贴出告示:朝廷设市舶司专卖硫磺,私贩者斩!同时,水师故意放走几个倭寇俘虏,让他们"意外"得知"官硫磺囤放处"。
八月十五,月圆之夜。五十艘倭船果然偷袭乍浦港。
冲进所谓"货仓"后,却发现堆满浸透火油的稻草!
"中计!快退!"倭寇头目刚喊出口,四周火箭如雨而下。
更可怕的是,港外突然出现数十艘改装过的战船——船头装着可抛射石灰包的投石机!
混战中,倭寇旗舰突然爆炸——原来是混入倭船的细作点燃了劣质硫磺。此战焚毁倭船三十七艘,生擒倭寇八百余人。
捷报传回京城,龙颜大悦。但叶明接到的圣旨却出人意料:命他就地整顿市舶司,试行"海关新制"。
"陛下这是要把你留在江南啊。"顾慎打量着敕建市舶司衙门的图纸,"看来清查永昌银号的事..."
"正是突破口。"叶明铺开账册,"你看,银号三成流水来自倭寇贿金。这些钱通过绸缎庄洗白,最后都流入朝中某些大员腰包。"
他指着几个标记:"更蹊跷的是,倭寇每次行动前,都能准确知道水师布防。朝中必有内应!"
调查暗中展开。顺着银钱流向,线索指向一位意想不到的人物:致仕多年的前兵部尚书徐光启。
更令人震惊的是,徐府管家竟与日本细作有往来!
"徐光启是帝师,动他怕引起朝堂震动。"顾慎面露难色。
叶明却注意到另个细节:所有线索都经徐府后花园的茶室中转。"其其格,今晚随我去探探茶室。"
月黑风高夜,两人潜入徐府。茶室看似普通,但其其格发现地砖有回声。
撬开地砖,竟是条密道!密道尽头藏着间密室,墙上挂满沿海布防图,桌上还有与倭寇往来的密信。
最惊人的是枚玉印——刻着"靖海将军印"!这是前朝抗倭名将的旧印,本该随葬皇陵的!
"难怪倭寇如入无人之境。"叶明收起玉印,"有这枚印,可仿造任何水师文书。"
正要撤离,密道外突然传来脚步声。
一个苍老的声音冷笑:"叶大人,既然来了,就别走了吧。"
徐光启举着油灯站在洞口,身后是十余名家丁。
老人虽拄着拐杖,眼中却精光四射:"老夫本不想与你这后生为难,奈何你步步紧逼..."
叶明镇定自若:"徐公身为帝师,为何通敌?"
"通敌?"徐光启大笑,"老夫是在救大明!倭寇之患根本不在海外,而在朝堂!那些蠹虫一边纵容走私,一边克扣军饷,不如借倭寇之手..."
话音未落,其其格突然吹灭油灯。黑暗中箭矢破空,紧接着是刀剑相交之声。
等灯光再亮时,徐光启已被顾慎制住——原来北境水师早已包围徐府!
"你...你们怎会..."徐光启难以置信。
顾慎亮出金龙令牌:"陛下早已起疑。只是没想到,竟是徐公您..."
徐光启颓然倒地:"成王败寇,要杀便杀。但倭寇之患绝非杀老夫就能解决。你们可知,明年开春,日本关白将亲率..."
话未说完,老人口中突然涌出黑血,顷刻气绝。
叶明检查尸体:"齿间藏毒,死士手段。"他注意到老人手中紧攥着半张信笺,上面只有二字:"惊蛰"
"惊蛰..."叶明望向东南海天,"看来更大的风暴还在后头。"
徐光启的死在京城掀起轩然大波。皇帝震怒之下,下令彻查徐府,竟在书房暗格中发现与沿海十三家商行的往来账册。
这些商行明面经营丝绸茶叶,暗地里却为倭寇提供补给。
"难怪倭寇屡剿不尽。"叶明翻看着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