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诈团伙招募的‘话务员’。”
他提出三项具体措施:一是在现有362个边境检查站基础上,增设78个临时卡点,配备热成像仪和无人机巡逻队,对夜间跨境人员实行“逢人必查、逢车必检”;二是发动边境村寨的“护边员”队伍,将1万3千7百多名护边员纳入联防体系,对异常外来人员实行“半小时上报”机制;三是与接壤的东南亚国家警方建立每周会晤制度,重点打击“蛇头”组织的跨境运送,近期已掌握的17个非法跨境通道,必须在一周内完成封堵。
南岭省公安厅长补充道:“我们已经与边境乡镇签订了‘零偷渡’责任状,发现一起跨境涉案人员,就倒查当地派出所和村委会的责任。同时正在研发‘边境电子围栏’系统,将GpS定位与村民手机App联动,一旦有人员接近边境线,系统会自动预警。”
很明显,各省对待打击电诈工作还是非常积极的。
“很多电诈分子都是持合法护照出境,再通过第三国转机到电诈窝点。”孙国华翻出一份护照审批记录,某边境县一名无固定职业的青年,在三个月内两次申请护照前往“电诈高发国”,均因“旅游”理由获批。“这样的漏洞必须堵上。”
专项工作组明确要求:即日起,三省对前往东南亚电诈高发国的护照申请实行“从严审核”。一是建立“申请人信用档案”,对无稳定职业、无直系亲属在目的国、短期内多次申请的人员,一律启动“二次面签”;二是与银行、社保部门联网核查,发现申请人账户有异常大额转账、社保缴纳记录中断的,暂缓发放护照;三是对已持有护照的人员,通过社区网格员进行“一对一”提醒,告知前往电诈高发国的法律风险,近半年内有340名已出境人员通过这项工作主动联系国内警方,表达回国意愿。
“我们还要建立‘出境人员动态库’。”彩云省政法委书记说,“把近三年去过电诈高发国的人员信息全部录入系统,一旦发现其与涉案账户有资金往来,立即启动劝返程序。目前已梳理出216名重点人员,正在通过其家属做思想工作。”
电子化管理,有针对性工作,这是很有效的一种方式。
“有不少人确实是去东南亚打工,但却不幸被电诈团伙胁迫参与犯罪。”孙国华的语气愈发沉重,他的眉头紧紧皱起,似乎对这种情况深感痛心。
随着他的话语,屏幕上的画面也随之切换。那是一段惊心动魄的解救画面,展示了去年底警方在东南亚某国捣毁的一个电诈窝点的场景。在那个阴暗潮湿的窝点里,警方发现了 一百三十九名我国籍人员,令人震惊的是,其中竟有 人是持“劳务签证”出境的农民工。
孙国华看着画面,心情愈发沉重,他继续说道:“这些农民工本是为了生计而远赴他乡,却没想到落入了电诈团伙的陷阱,遭受如此苦难。我们必须采取措施,通过制度设计来保障这些合法务工人员的安全和权益,让他们‘管得住、找得到’。”
紧接着,孙国华详细介绍了新出台的规定。根据新规,在东南亚国家务工的三省人员,必须每 6 个月回国一次,到户籍地派出所更新户政信息,包括现居住地、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重要信息。这一措施旨在确保警方能够及时掌握这些人员的动态,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可以迅速采取行动。
对于逾期未归的人员,新规也有明确的处理方式。社区民警将会通知其家属督促其回国,如果超过一年仍未归且无法联系,那么该人员的户口将被移交至省公安厅特别审查系统。同时,其国内的社保、医保等民生服务也将被暂停,并被纳入“限制出境”黑名单,以防止他们继续在境外从事非法活动。。
“这不是‘一刀切’。”孙国华解释道,“对确实因疫情、战乱等不可抗力无法回国的,可通过我国驻外使领馆提交证明,申请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