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三百八十章 工学玖(2 / 3)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卖艺的,也敢开学堂,斯文扫地。你干什么不找几个婊子,再寻些黄花闺女去教,学成了,老子肯定第一个光顾。”

陆游怒道:“闭上你的臭嘴,快快将他撵了出去。”

话音刚落,就见一条人影张牙舞爪从人群中飞了出去,掠过大堂,一直飞到门外,重重一声摔在地上,半天也爬不起来。

霍稚权道:“北方使好武功,贵教弟子也生的好一张臭嘴。”

前面大荒落只欠了欠身,众人听霍稚权说话,才知是她出手,都是心中惊惧,想不到这个说话娇滴滴的女子,言辞犀利,动起手来更是怕人。

陆游看看沈放,道:“专职之学么?”

沈放道:“只在一城一地,只在穷苦人家,非是技艺之学,而是营生之学,不必精益求精,出则能用。”

沈放所提议,近似如今的职业技术学院。但这种模式可不是如今才有,早在南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便有“医学”专科面世,唐朝“掌百工技巧之政”的少府监开设了各种职校,一边生产,一边训练技术工人。

这些学校都是半工坊性质,与学徒制相似。到了宋朝,更是活跃。但因是朝廷所辖,标准极高。《宋史·职官志四》称:“学生常以春试,取合格者三百人为额。”也就是说,每次考试,全国仅录取三百人,这个数字比科举选上的人还少,根本轮不上寻常子弟。

而且这些学徒学成都是为朝廷工坊效力,并不会流入民间。

丁常任沉吟道:“只对临安穷苦百姓,所学也不必精到,能快速出师为宜,出则为庶民所用。庖厨、铁匠木工也可为师,这倒也是新鲜。”

林醒沐回头道:“孙老,你看如何?”

身后一老者摇头道:“所谓艺不轻授,咱们这些行当,若人人都会,还值什么钱。”

说话之人名叫孙卿,也是临安大贾,与临安城中各大行会都有交情。行会源于隋唐,南宋时,杭州的行会号称多达“四百十四行”,其中工匠所组织起来的行会,又叫做“作”,有“碾玉作、钻卷作、篦刀作、腰带作、金银打作、裹贴作、铺翠作、裱褙作、装銮作、油作、木作、砖瓦作、泥水作、石作、竹作、漆作、钉铰作、箍桶作、裁缝作、修香浇烛作、打纸作”等等,分工之细,也是叹为观止。

沈放道:“恕在下直言,眼下行会众多,收个泔水都能搞个行会出来,名为行会,其实就是固步自封,不叫旁人染指。便是自己人不够用,也不愿旁人来分一杯羹。”摇头道:“也正是这些行会把持,才叫商家不敷用,百姓不得糊口之业。”

孙卿笑道:“公子想的是好,可惜不懂商贾之道。这一行一业,都有利数,会的人越多,货物越多,价格就越便宜,反是得不偿失。”

林醒沐干咳一声,道:“我倒是赞同沈公子之见,孙老想是许久没有出门,眼下临安城中,确是各行各业都缺人,也是满街的闲人无事可做。前些日子,我修个书楼,跟木作行的朱把头打了招呼,也等了半个月才有木工上门。孙卿也不必过滤,我等行事,应求稳妥,不妨先从最缺人的行当入手。至于这其中的尺度,若要行使,自需谨慎。”

陆游沉吟片刻,道:“管子曰,利出一孔,实是大谬。农、工、商相得益彰,方强国力。商贾之道亦然,水涨才能船高。教化不是一日之功,这出来抢饭碗的人也没有这么多,况且天下工匠奇缺,就算临安寻不到活计,去了他处,一样能养活家人。”

孙卿仍是摇头道:“我怕临安城这四百一十四行的把头都不会同意。”

毛彪冷笑一声道:“这城中行会都归我铁掌帮管辖,我等说要做,谁敢不服。”

沈放道:“是,此事官府难为,非贵帮这样的豪强出手不可。”

霍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