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打着高丽国旗号的海船在天津港靠了岸,但是随即下来的却是一队辽国士兵,上前负责勘验文书的港口小吏看了后却吓了一跳:船上之人居然是大辽国新晋集贤殿大学士、原东北路统军使,现南京道统军使徐三之正妻,同时也是高丽国长公主王文姬,这是刚从高丽开京省亲结束,要从这里转去析津府。
天津港由于本身特殊的地位,南京道统军司在这里单独驻扎了一千人的军队。
一看是本道统军使的正牌家眷,虽然其随行有辽阳派来的亲兵护送,但天津港守将还是坚持派出一个都的兵力,随同一起前往析津府。
不用说,这位前来的“高丽长公主”其实是从流求过来的李清照。
李清照原本留在大秦府一边照看着儿女,一边思念着秦刚。刚接到来信时还有点淡定,但是一旦看完后,便立即跳了起来,大声对月娘说:“快帮我整理行李!我去向爹娘辞行!”
月娘还没听明白,李清照已经一溜烟地不见了踪影,她也不知自己这位小主子要整理几人的行李、又是计划去往哪里的行李?也只能一头雾水地先收拾起来。
李清照向父母转述了信中的情况,李格非为稳妥起见,又叫来了秦观等人拿主意。大家听完后,有了两种意见:
李格非认为,秦刚身处辽国,无论是辽国公主逼婚、还是高丽公主假婚,都是迫于形势下不得已所为,他在信中坦诚相告,是表现出他的诚意,包括建议清娘以高丽长公主名义过去,其主要目的,还是想让这边的人放心、并继续相信他。所以他作为清娘的父亲,更担心去辽国的风险,并不建议女儿真的过去。
秦观却认为,秦刚对自己人不会用什么弯弯绕绕的心机。他提出这个建议,说明的确是希望李清照过去,且以李清照的聪慧,去了后也一定也能起到帮他的作用。
当然,最终还是李清照十分坚定地决定:将一双儿女托付给母亲,要求立即出发北上。
闲话少说,流求的船只行至耽罗岛休整,便遇上了辽阳派出来的第二拨人马,拿着秦刚的信物通知她,要从这里改向去析津府,因为秦刚已经调去了那里上任。
于是,李清照便就在此处开始更换行头打扮,正式打起了高丽国长公主与南京道统军司亲兵队的旗号。
从天津港上岸后,地方兵马开路更加顺畅,途经武清、漷阴与潞县,最终抵达析津府。
析津府,也是大宋念念不忘的幽州,契丹人取得此地后,定其为南京并先命名为幽都府。到辽圣宗时,才取《尔雅·释天》里的“析木谓之津”之义,更名为析津,体现出了大辽努力吸收中原文化的决心。事实上,析津府也成为整个大辽汉化程度最高的城市。
进城时,李清照不时地掀起马车边的窗帘,仔细打量这座巍峨雄壮的燕都旧城,感受着这里突出的厚实历史凝重感。
车队行进在析津城内的大道上,这里的建筑风格不仅十分接近于中原,而且汉人比例更是远远高于其它地方。甚至在迎街飘荡的各式商招以及陆续挂起的灯笼映照之下,让人突然会有一种恍然回到了某座中原城市的感觉。
此时析津府的户籍人口足有三十万,一半居于周围十一县,另一半人住在城中,这在整个大辽不仅雄居榜首,就算拿到中原也能进入前十之列。
析津府城与其它四京一样,分为宫城与外城两部分,但是它的宫城有点特别,修建在了整座城的西南角,所以它的西门与南门与外城共用并常年紧闭,只开东门与北门。李清照一行便就从东面的宣和门进入,统军府与留守府、三司使司等衙门府邸等都位于宫城内。
李清照到达的时候,不仅秦刚还未赶到,包括魏国王耶律淳一行也未到达。而只有提前出发的顾莫娘在府院里了。
此时在宫城内主持日常事务的是南京三司使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