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45章 瑜伽行派其二(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除此之外,瑜伽行派还对浩渺宇宙的本性进行了阐释。他们认为,从“存在”或“有”的角度而言,宇宙万有可分为三性:其一,遍计执性,恰似镜花水月般虚妄的表相。这意味着我们对事物的错误认知和执着,犹如心魔一般,常常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其二,依他起性。这就如同万物生长皆需阳光、雨露、沃土等条件的滋养,事物的存在是依赖于其他条件和因素的,并无独立的自性。通过对五位百法和三性的详尽阐述,瑜伽行派犹如智慧的灯塔,试图揭开宇宙万有的神秘面纱,帮助人们挣脱虚妄认知的桎梏,实现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换言之,所谓的假有或相对的表象,宛如镜花水月,实则是因缘或条件所催生的;而圆成实性,恰似那永恒的北极星,是一种绝对的表象,它不依赖因缘或条件,而是自身所绽放的真实存在。这种真实存在,唯有那些历经修行的人,方能在瑜伽直觉的深邃海洋中亲身体验,圆成实性亦如那真如佛性,熠熠生辉。从“非存在”或“无”的视角审视,可将其剖析为三无性:首先是相无性,犹如那虚幻的泡影,一切体性皆如梦幻泡影般虚无;其次是生无性,恰似那亘古不变的寂静,没有生,亦没有自然所有之性。所有的事物都不过是那看似存在的海市蜃楼;最后是胜义无性,它宛如那空灵的禅境,远离虚妄的执着,无相空寂,一切皆处于那超凡脱俗的清净之境。此乃瑜伽行者通过修持所能抵达的至高之境。

瑜伽行派犹如一位智慧的导师,将芸芸众生巧妙地划分为五类,犹如将璀璨的星辰分为不同的星系,它们分别是声闻乘种姓、缘觉乘种姓、菩萨乘种姓、不定种姓以及无种性。该学派认为,这五类众生之所以会有如此泾渭分明的分类,是因为他们各自所拥有的无漏种子和有漏种子宛如天壤之别。所谓无漏种子,恰似那纯净无瑕的珍珠,没有被烦恼的尘埃所沾染;而有漏种子,则如被污垢玷污的明珠,受到烦恼的束缚和限制,无法绽放出应有的光芒。正因这两种种子的天差地别,众生在修行的漫漫征途中所收获的成果也会大相径庭。

具体而言,声闻乘种姓的众生仿若在修行的道路上步步生莲,最终能够证得阿罗汉果位;缘觉乘种姓的众生恰似那独辟蹊径的行者,能够修成辟支佛(即缘觉);菩萨乘种姓的众生宛如那璀璨的星辰,最终可以证得如来佛的果位。然而,对于不定种姓的众生来说,他们的修行之路犹如那变幻莫测的风云,结果是难以确定的,可能会证得不同的果位。最后,还有一类无种性的众生,他们犹如那风中残烛,仅仅具备有漏种子,因此被业报轮回的枷锁紧紧束缚,无法成就阿罗汉或菩萨的果位。以上所述,便是瑜伽行派所提出的“五性各别说”。

早在南北朝的北魏时期,唯识思想就如同一颗闪耀的明星,通过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学者的传播,跨越千山万水,传入了中国。这一思想在北方地区落地生根,犹如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形成了地论学派。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到了南朝的梁陈时期,真谛大师宛如一位智慧的使者,将唯识思想带到了南方,并在江南地区如春风般广泛弘扬。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摄论学派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广泛流传的唯识思想,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基本上都属于印度前期瑜伽行派的思想,或者说是唯识古学。直至唐朝,玄奘法师犹如一位身披霞光的使者,从印度满载而归,并翻译出了《成唯识论》,中国这才开始传播印度护法一系的唯识新学。至此,唯识学派犹如一座巍峨的大厦,正式拔地而起,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法相宗。在唐代,唯识学恰似一阵炽热的旋风,风靡一时,受到众多学者和信徒如痴如狂的追捧。然而,花无百日红,唐末五代时期,唯识学如同西沉的落日,逐渐走向衰落。

新罗在玄奘之前,便已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