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五八三章 三剑客(2 / 4)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自小对生意耳染目睹,后来在银庄工作,令我深深体会到无论法币、伪币、金圆券等,都可随着zz的变迁,在一夜之间变成废纸。所以,从那时候开始,我知道银纸不能代表什么,只有抓着实物才是最可靠的,是可以保值的。”

1958年,香港经济步入起飞阶段,房地产渐成热潮。原先一些没多少名气的华商,如霍鹰东、廖宝善等人涉足地产,生意愈做愈大,成为财大气粗的新贵。

一天,郭德盛把至友冯景囍、李兆集相邀到一起,商议跻身地产界。

地产是动辄需投入巨金的生意,三人都还是小富,唯有合股才能启动。

不久,三剑客和另外5名股东合资创立永业企业有限公司。他们第一宗业务,就是买入沙田酒店,然后以此为基点,稳扎稳打。

永业手中没一块地盘,竟投官地,当时竞争力最强的是英资地产公司。

他们便把目光盯住旧地盘,香港待拆的旧楼很多,旧地盘比较容易得手。这种地盘,通常面积很小,大地产公司不屑一顾,他们却如获至宝买下,他们的资金,正适合在小地盘施展。

几年下来,永业虽没出现奇迹,却一步一个脚印,从未有过什么失误。

1963年,三剑客从永业退出,重新注册一间公司,叫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

新鸿基公司的名称,新,取自冯景囍;鸿,取自郭德盛鸿昌合记的鸿字;基,则取自李兆集的基字。

熟悉三人的亲友,说新鸿基的成立,是义结金兰、桃园三结义,更有人把他们并称为地产三剑客。

这三剑客,郭德盛稳健持重,冯景囍勇猛果敢,李兆集敏捷精明。郭德盛年高望重,担任董事会主席。

公司注册资本五百万万港元,实收资本三百万万港元,每人投资一百万万港元。

这些钱拿到今天,只够一人买一個新界的住宅单位,从事地产生意,定会叫人笑掉大牙。自然,那时的所值,今非昔比,不过要想在地产大展拳脚,仍是捉襟见肘。他们靠的是齐心协力。

公司写字间,设在士丹利街16号3楼,职员下到10人。

职员是来捧饭碗的,对这间小字号公司并没多大奢望。下久,职员发现,三个老板,是一群拼命三郎,每天都要做足10多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

新鸿基业务刚人正轨,一场特大灾难袭击整个香港。1965年银行挤提风潮,明德银号、广东信托银行倒闭,恒生银行“卖身投靠”才大难不死。

银行业陷入危机,拖累了整个产业界,工厂倒闭,地产公司破产,不知凡几。

1967年,港人大批移民国外,地产市道一落千丈,供过于求,而且有价无市。当时,司徒拔道一幢花园独立洋房只值六十万港元。

幸得郭德盛作风一贯稳健,未在危机爆发前过于扩张。又幸得郭氏的拉链、尼龙生意积攒下不少盈利,调来作为新鸿基的流动资金。

1965年至1967年难关,新鸿基共建了二十多幢大厦,略有盈利——与损失惨重的同业比,这已是相当不错的业绩。

五月风暴,继而酿成大暴动。当时谣言四起,移民潮汹涌澎湃,地盘、物业更是一钱不值。

走?还是留?三剑客焦虑地聚在一起商量。

“留!”三人心念出奇的一致。现在地盘、物业无人问津,正是趁低吸纳的大好时机。

于是出现戏剧性场面,别的业主纷纷抛售地盘、物业,三剑客大肆盘进。

到1968年,局势稳定,地产回潮。三剑客不慌不忙逐个出售低价盘进的物业,又不慌不忙在地盘兴建工业大厦,成为工业楼宇市场的一霸。

进入七十年代的新鸿基,无疑是间业绩不俗的中型地产公司。三剑客同舟共济,齐心协力,才有这番业绩。人们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