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五十一章 丹阳有猛虎(2 / 5)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防据守阳翟。波才却并不强攻,而是驱使裹挟的流民昼夜掘地道,同时以缴获的少量床弩(汉代大型弩机,需多人操作,威力巨大)持续轰击城垣薄弱处。地道贯通之夜,精锐黄巾力士自地下涌出,内外夹击。阳翟城破,李太守在郡府大堂力战至最后一刻,血染印绶,其佩剑(一柄装饰华丽的玉具剑,剑格镶嵌绿松石,剑首为蟠螭纹玉饰——此类高级官员佩剑形制在汉墓中多有出土)被波才缴获,如今便悬挂在他中军大帐的立柱之上,作为胜利的象征。

若非豫州刺史杨彪,这位出身弘农杨氏、四世三公的贵胄,恰在黄巾爆发前夕被其父、当朝太尉杨赐以“病重”为由紧急召回雒阳,波才的兵锋,只怕早已让这位尊贵的刺史背上难以洗刷的败名,甚至步李旻后尘。

正是凭借这赫赫凶名与实打实的战果,波才得以统领颍川十万之众,成为张曼成麾下最锋利的矛尖。而他驻扎在长社西南的这座大营,便是他军事才能与谨慎性格最直观的体现。这绝非流寇草草搭建的窝棚,而是一座深谙攻守之道、经过精心构筑的战争堡垒。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营地最外围,并非简单的哨探,而是掘有数道浅而宽的环形壕沟(“堑”),沟底稀疏插着削尖的木桩(“鹿角”),沟沿散落着大量四足尖刺、状如蒺藜的铸铁暗器——铁蒺藜(汉墓及边塞遗址出土极多,专用于阻滞步兵骑兵)。这些障碍物在月光下泛着冰冷的幽光,形成第一道死亡地带。

壕沟之后,是连绵不绝、以粗大圆木交叉捆绑构成的拒马(汉代称“鹿砦”或“枑”)。这些拒马并非随意堆放,而是相互勾连,层层叠叠,高低错落,构成一片纵深数十步、犬牙交错的死亡森林。拒马空隙间,同样洒满铁蒺藜,更隐蔽地埋设了触发式的绳套和陷坑。任何试图快速通过的骑兵或步兵,都将在这里付出惨重代价。

穿过拒马区,才是真正的营寨本体。以碗口粗的硬木深深打入地下,构成坚固的木栅寨墙。木栅内侧堆砌夯实的土垒,形成可供士卒站立射击的胸墙。寨墙并非直线,而是依据地势起伏,形成利于交叉火力支援的折角。

沿着寨墙内侧,每隔数十步便矗立着一座以粗木搭建、高逾两丈的简易箭楼。箭楼顶部平台宽阔,可容纳数名弓箭手或弩手,视野覆盖拒马区及营外开阔地。这些箭楼在夜色中如同沉默的巨人,监视着营地的每一寸边缘。主要的几处营门,皆以双层厚重原木加固,外包生牛皮防火,门内侧设有粗大的横木门闩。营门两侧箭楼更为高大,形成交叉火力点,控制着狭窄的通道。

营内通道并非直来直去,而是曲折蜿蜒,重要节点如粮草囤积处、马厩、波才中军大帐周围,皆设有矮墙或拒马分隔,形成多个可独立防御的小区域。夜间巡逻队手持火把,敲击着梆子,在营内主要通道定时巡弋。

得益于连克郡县,波才军中装备远非寻常黄巾可比。精锐的“黄巾力士”营,多着缴获的汉军制式皮甲或简陋的木甲(以多层硬木片缀成,出土于汉代边塞),手持锋利的环首刀(大量汉墓及战场遗址出土)或长戟(“卜”字形铁戟头为汉代常见)。弓箭手虽良莠不齐,但数量庞大。

豫州富庶,攻破多处官仓后,营内囤积的粟米堆积如山,以草席覆盖,露天存放。宰杀的牲畜骨架随处可见,空气中弥漫着粮食、牲畜粪便与劣质油脂混合的复杂气味。

与想象中流寇的混乱不同,波才治军颇重法度。营中虽人声鼎沸,喧哗不断,但各营分区明确,士卒归建有序。白日可见成队列的士卒在营内空地进行简单的矛阵操练,呼喝之声颇有声势。

波才的中军大帐,位于营盘最核心的高地。帐外矗立着一面巨大的黄色“天公将军”纛旗,旗下数名身材异常魁梧、身披双层皮甲、手持长柄战斧的亲卫(类似“黄巾力士”中的精锐)肃然而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