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七百三十一章 西夏王陵(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

远远的即可以看到整个陵区规模最大的陵墓“泰陵”。尽管没有非常直接的证据,但从泰陵的超大规模和其在全陵区所处的突出地位来推断,泰陵应该属于西夏的开国皇帝李元昊。

陵园最南端是左右两座阙台,构成陵园的大门。是否有阙台,是帝陵与陪葬墓的重要区别之一。阙台由黄土夯筑而成,平面呈圆形。从阙台表面残存的一些痕迹来推断,阙台表面原来是富有红色墙皮的。在阙台附近地表以下曾经发现的红陶材质的嫔伽、摩羯、海狮及塔刹等装饰构件,则暗示阙台应该是喇嘛式的佛塔建筑。

阙台往北应该是碑亭的位置,现在只存有两座砖砌的台基,上面的木结构亭类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因为周围围着铁栅栏,看不到台面上的情况。但有资料介绍,台面上有一字排开的四尊石刻力士雕像,估计是用来驮碑的支座。博物馆序厅正中的那尊雕像就是以这里的雕像为蓝本的。

过碑亭,可见一夯土墙围城的区域。在陵墓布局中,这个区域桨月城”或“瓮城”,位于陵寝所在的“内城”前面。泰陵的月城呈东西长方形,东西长120米,南北长52米,墙基宽约2米,高0.7米,占地约10亩,北与内城的南墙相连。和阙台一样,当年月城的墙面上也敷有红色的墙皮,墙顶也有出檐和覆瓦。按照以前各个朝代的惯例,月城御道两侧一般都立有石像生,也就是石兽、石人。

过月城,即是陵园的核心部分“内城”。内城呈南北长方形,南北长180米,东西长160米。内城的城墙称“神墙”,墙基宽约3米,以黄土分段夯筑。

为使墙体更为稳固,墙基筑成须弥座状,因此把这种神墙又叫须弥座式神墙。

内城东西南北四面均辟有城门,建有门阙,每个门阙由三个圆锥形夯土基座组成;神墙四角还建有角台。

在内城四座城门中,以南门的等级最高,两侧原各有一座高台式塔形门阙,现在只能看到两堆夯土。从南门台基上残存的柱脚来推断,原有的南门应该是一座面阔五楹、进深二楹的门楼。

进南门北行约25米,是用于祭祀的“献殿”残址。残址为一座八角形砖砌台基,内为夯实的黄土,台面上散落着数十块铺地花砖。旁边的简介献殿为“正方形9间开敞式殿堂”,我不以为然。因为从台基的形状来看,献殿应该是座八角形的亭类建筑,而亭类建筑何来“9间”之?如果是9间的正方形建筑,那该是何等的规模?要知道,北京故宫保和殿也不过是面阔9间,进深5间啊!

与其它帝陵墓道深埋于地下,一般在地面不留痕迹不同,泰陵的墓道在地面上有用砂石填成的形似鱼脊的隆起。用砂石来填充墓道,除了就地取材之外,主要还是利用了砂石的松散特性,以塌方来威胁盗墓者知难而退。这条墓道隆起为南窄北宽的梯形,自南而北呈二十几度的缓坡,长约50米。

隆起的北端有一个直径超过20米,深达5米的大坑。关于这个大坑的来历,有两种法:一为盗坑,是盗墓者所留;一是日寇轰炸所致。把这个大坑“归功”于日本鬼子,其实是抬举日本了,因为能够造成如此巨大弹坑的炸弹日本在侵华期间可能还造不出来。如果这真是一个盗坑,那么这个“贼”肯定不是一般的盗墓者,而一定是类似“摸金校尉”那样的有组织犯罪集团。新中国成立后,文物部门曾对泰陵进行物探,探查结果表明,泰陵的墓室并未遭到盗扰,那位“摸金校尉”并没有成功。

有人可能会问,盗墓者为什么不采取掏洞的形式,而要采用需要大量人力的全面开挖式?答案很简单:一是人力对盗墓者来根本就不是问题;二是西夏帝陵的墓室并不在陵塔之下,而是在陵塔偏南的地下,即大坑所在的位置。也就是,巨大的夯土陵塔其实并不具有封土的作用。

绕过盗坑,就是整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