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二百九十章 大食铁骑(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吐蕃对沙州大族的拉拢,只是其统治手段之一。在其统治沙州的几十年中,对原有的唐朝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以适应吐蕃王朝固有的管理模式。

综合来看,吐蕃对沙州的制度修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废弃唐朝行政体制,改设代之以部落制。

2、推行自己的官僚体制和等级制度。

3、改唐朝均田制为“计口授田”。

4、辫发文身和推行藏文

第一点、废州县制,行部落制。

唐朝地方行政区划是道(府)、州、县三级,县以下设有乡、里。

沙州属县一级政权单位,下设有13个乡。吐蕃占领后,废除了原有的13个乡,代之以部落制,以与吐蕃本土的管理方式相似。

其最基本的单位是千户(部落使),千户之下是小千户(五百户组织),设小千户长一人。小千户之下为百户(将头),最小的基层组织是十户,设十户长。

吐蕃对沙州唐民的部落设置,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时期)。每个时期,根据不同的政治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吐蕃占领的初期(786790年),吐蕃最初设立了乡部落、僧尼部落和道门亲表部落。

乡部落——基本就是将唐朝所设沙州十三乡建制改为部落,并统计人口和田亩,以便征发赋税和摇役。

僧尼部落——是将沙州地区寺院中的僧尼单独编籍,自成部落,以便与普通民户分开。

道门亲表部落——是吐蕃设立的由道士、女官及其亲属所组成的一个部落。

此时,吐蕃对沙州唐民的部落设置,可以看做是草创,基本还在唐朝框架内。并且,此时的唐民部落并不承担军事性任务。

但随着吐蕃统治的深入,进入蕃占中期(790820年)后,吐蕃河西管理机构又对唐民进行了重新划分。

出现了擘三部落、上下部落、丝绵部落和行人部落,而之前设置的三个部落类型,再也没有出现在史料中。

此时的部落设置,除了出现功能性外,行人部落也开始承担一部分军事义务。

到了蕃占后期(820848年),部落设置又出现了变化。唐民被划分成阿骨萨、悉董萨、悉宁宗三个汉人军事部落和一个通颊军部落(唐胡混杂部落),并把沙州唐民和其他民族也纳人自己的军事组织当中,希望能达到对征服地区长期统治的目的。

同时,吐蕃时期沙州的户籍制度非常严格,其中家庭成员的死亡、出家、嫁娶均有记载,称为“牌子”。

这种严密的户籍制度,对吐蕃控制沙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二点、重新设定官僚体制和等级制度。

吐蕃在河西地区的官吏设置很复杂,如果仔细写能写一本书,而且各种官阶之间,似乎还存在互相替代和高低变化。

总体上来说河西吐蕃最高的管理机构,设在东部的凉州和西部的瓜州。沙州从管理层级上,隶属瓜州节度使节制,在本地的官员品阶由高到低分别是乞律本、节儿论、监军、都督,部落使和将头。

需要注意是,河西唐人能够担任的职务,最高只有做到大都督的记载(张议潮及其父亲),更高层级的官僚全部都是吐蕃人,即便是低等级的都督和部落使,唐人也多为副职,正职一般也是吐蕃人担任。

这也比较好理解,毕竟是占领区,身份地位的差距无处不在。

第三点、均田制改为吐蕃的“突田制”。

唐朝在河拢边境地区长期采用均田制,吐蕃占领河西后,改变了唐朝的均田制度,转而实行“突田制”。

“突”是吐蕃田地的计量单位,“一突”相当于10亩。吐蕃河西的突田制是以严格的户口人数统计为基础的“计口授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