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七章 派老程去科普儒学(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需要注意的是文书中的用词,对外(西域、突骑施、坚昆)的用词是“抚宁”、“防制”,而对内则全部使用“统”和“治”。

可见,此时的“西域”葱岭以西,不在唐朝直接管辖的地区,而“安西”则已经是内部地区了。

这和《汉书·西域传》中,“葱岭以东”的“西域”,已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从管理层级的角度上说,安西都护府西迁龟兹后,702年(武周长安二年)庭州设北庭都护府,但依旧归属于安西都护府。

景云二年(711年),北庭都护府升为大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玄宗开元年间,又设“碛西节度使”,管辖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治西州。

以天山为界,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归北庭都护府统辖,以南直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辽阔地区,属安西都护府管辖。

回溯唐朝向西的拓展,可以明显看出唐庭对东、西突厥战略战术的差异。与击倒东突厥时,充满赌博意味的国运之战不同,唐朝在经营西域过程中,明显采取了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策略。

出河西走廊后,先拿下天山北麓的牧场,然后以三州之地为笼,驻军屯垦,强硬推行州县制改革,稳固局面。

足足四年之后(贞观十八年),唐军才越过天山进讨焉耆国(今新疆焉耆)。又过了四年(贞观二十二年),才西去平龟兹国(今新疆库车)。

在安西四镇设置之初,唐朝的战略目的依旧止步于,打碎西突厥在南疆的统治。

安西地区不过是构建了一个,以四镇为支撑点的战略缓冲区,便心满意足了。

所以才会有四镇不驻军,以“抚”的主的大方针。

但南疆复杂的政治环境超过了唐庭的预期,尤其是吐蕃从安西以南强势崛起,连续不断的以穿越昆仑山和取道小勃律两条路线入疆博弈。最终,逼得唐朝不得不在四镇屯重兵固守。至此,南北疆的统治策略才开始趋同。

而对于葱岭以西,真正意义上的“西域”,唐庭实际上是绵长莫及,只要能够保持住朝贡体系,使其不倒向敌人便很满意了。

从层级上说,北疆三州是河西走廊的防御缓冲区,南疆的安西是北疆三州的防御缓冲区,而西域则是安西地区的防御缓冲区。

大家不要小看防御缓冲区的作用,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吐蕃军神钦陵和唐朝通泉县尉郭元振,曾有一次野狐河(今青海察汗乌苏河)之会。

二人唇枪舌剑斗得不亦乐乎,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安西的归属。双方都希望掌控安西四镇,作为自己实际控制区的战略缓冲区。

古代王朝通常没有非常明确的“边境”概念,多以“势力范围”来划分。大多数情况下,“势力范围”的边界都可以理解为战略缓冲区。而安西地区恰恰是联系中亚和东亚的节点,因此才成了唐蕃两国必争之地。

综上所述,唐朝的“西域”概念,至少经过了两次西移。

第一次,从指“敦煌以西”改为“高昌以西”,表现为唐境西扩北疆,伊、西、庭纳入州县体制之内,

第二次,从“高昌以西”变为“于阗以西”。

但这次西移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博弈,期间多次出现反复。最终,以四镇驻军为基点,将“西域”所指推到了葱岭以西,并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乱爆发(注意不是怛罗斯之战)。

唐朝“西域”范畴的西移,伴随着唐朝边境的不断拓展。

《资治通鉴》天宝十二年条目所载“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当不是虚言。

弄清楚“西域”地望的不断变化,是研究唐朝在西域政治、军事制度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搞清各地羁縻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